小时候我们就会唱:56个名族56支花。不过在2014年的时候,这首歌应该要改一下歌词了:57个名族57支花,一个叫穿青族的少数民族正式被国家确认,穿青族一般生活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地区等地区,下面让小编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后期叫“穿青”。也叫青族、川青族,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黔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由于多次考察所遗留的疑问,穿青族暂不在我国56个民族中,其身份证上所注民族为“穿青人”。穿青人现分布于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地区、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区、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人数约六十七万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2014年05月07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杨场派出所民警将盖好章的户口簿及身份证发放给郭丹。日前,贵州纳雍县沙包乡大寨村居民郭丹与四川眉山丹棱县杨场镇黄庙村居民罗超结婚,准备落户夫家。3月21日,杨场派出所户籍民警却被难住了:郭丹持有的《户口迁移证》和《居民身份证》显示民族为“穿青人”,可是民警在《常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中找遍了所有民族选项,却没有“穿青人”。
资料显示,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确认民族成份开始,穿青人这个是否属于汉族身份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于被承认和被否认之间。5月5日上午,嫁到丹棱县杨场镇黄庙村4组的穿青人郭丹欣喜若狂,对着电话连声道谢。原来,她接到了杨场镇派出所民警的电话,期待已久的身份证马上可以拿到手了,而且“穿青人”三个字终于写在了身份证的民族一栏里。
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穿青人就开始就自己的民族归属而努力,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且他们的民俗与传统也确实与汉族有别。
穿青人在节日、婚姻、丧葬等方面的习俗多数与周围民族不同。大多数集中于织金县和纳雍县,另一些生活在大方县、水城县、关岭县、清镇市、普定县、六枝(特区)县。
打磨磨秋:也叫打丁字秋,在村旁草坝上立四尺多高的一根树桩,桩横顶一根六尺木棒,桩棒接触处能转动,玩时横棒两端各一人,脚尖点地而转,越转越快,乐趣甚浓。
滚龙秋:也叫车秋,在场内立一丈多高的两根木棒,一根棒横连接中部,另一梯状架穿其心而转。玩时架上两端各一人,坐好扶稳,上下翻转,好像盛开莲花,惊险有趣。
高秋:也叫秋千,在高架或树上挂两根绳系一横板,人踏板扶绳,越浪越高,如轻燕穿云。解放前人们迷信,认为命不好((不生男孩)的人家,夫妻可去同浪高秋,并用秋千架木作床枋,便可生男孩。
滚坛子:大人小孩均可作玩,尤以小孩上山放牛在草地上嬉玩为多。其形式为二人背靠背坐下,各自双手抱紧双膝,而后一向左、一向右互相让过往后翻滚,将抱紧的双膝相对翻起朝天一左一右让过,在不同的方位复原靠背坐式,又继续翻滚,谁的手散了,或者朝天的脚碰住对方而翻不过去,谁就输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