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这种感激表达得更加虔诚,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大学士朱升撰斋戒文:“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专一其心,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朱元璋还规定:“临祭,斋戒三日,务致精专。”他觉得惟有这样“庶可格神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谕“人心操舍无常,必有所警,而后无所放”,令礼部铸铜人以示警。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执牙简,如大祀简上书“致斋三日”、中祀则书“致斋二日”。祀前三日,由太常寺进置于斋所。此后,祭天不仅成为明清两朝的一种制度,皇帝斋戒请出“铜人以示警”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惯例。
唐太宗祭天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礼仪展览包括祭天历史以及明清两代皇帝的祭天礼仪、祭祀年表、祭天仪程等,斋戒铜人出现在“祭天仪程”部分,立在“看牲视牲”和“恭进铜人”前面的展柜中。展板上关于斋戒铜人的介绍文字是这样写的:“大祀前,礼部官要在皇帝斋戒处安设手执斋戒牌的铜人提醒皇帝斋戒。传说铜人为唐代著名谏臣魏征。”魏徵,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以直谏敢言著称,辅佐唐太宗李世民长达17年,进谏数百次,且多为唐太宗采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