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魏徵传》记载,唐太宗曾多次感慨:“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流传至今的“镜子”名言中所说的“以人为镜”的人正是魏徵。在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疏中,最有名的当属《谏太宗十思疏》,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637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于是“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到魏徵家中探望时流着泪问魏徵有什么要求,魏徵强支病体说“我不愁别的小事,只担心国家的兴亡。”第二天,魏徵便溘然长逝,享年63岁。唐太宗悲痛万分,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徵像画于凌烟阁上,经常前往吊唁赋诗,以示缅怀。
唐宋时期,祭天成为一种只能由皇室进行的仪式。后来这种庄严的礼仪也被其他民族的君王所接受和仿效。清朝时,满清皇族扩大了祭天的范围,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在祭天仪式中,最隆重的莫过于封禅。封禅是君主在太平年间或有祥瑞现身的特别之年才举行盛大典礼,一般只有作出大政绩的君主才有资格举行,如唐太宗、清圣祖等。
封禅一般都是在泰山举行,五岳之中泰山最高,在此祭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受命于天。所以,封禅就是历代帝王强调“君权神授”的最庄严的礼仪。
相关文章